close
新加坡是城市典範,李光耀說關鍵在「實施不討好卻是必要的長期政策」,不討好會激發民怨,形成一時的「民意」,正面效應卻需要時間證明,成功領導者心中有大藍圖,能區分長短的民意。扁有大藍圖 馬有親和力if (typeof(ONEAD) !== "undefined"){ONEAD.cmd = ONEAD.cmd || [];ONEAD.cmd.push(function(){ONEAD_slot('div-inread-ad', 'inread');});} 1994年,陳水扁當選台北市長。當時,大眾運輸落後,汽機車充塞馬路,到處是違建,城市混亂、落後和危險。阿扁市長展現魄力,大拆違建,開闢公園綠地,掃蕩賭博電玩。交通局長賀陳旦推動興建公車專用道,嚴格取締違規停車,短短兩年即大幅改善台北市容和交通,普獲市民好評。然而,阿扁的風格過於粗暴,社會嚴重撕裂,於是作風較溫和的馬英九在1998年擊敗阿扁,當選台北市長。阿扁市長和賀陳旦推動不討好的交通建設,汽機車使用者抱怨公車專用道阻礙交通,但馬市長仍延續阿扁的方案,繼續興建專用道,同時捷運工程逐一完成,大眾運輸系統大幅改善。儘管市政力度不如阿扁,但馬市長喜歡運動,群眾親和力極高,各區蓋起了運動中心,市民產生幸福感,萌生濃厚社區意識。2002年,馬英九獲得87萬多票當選連任,這項紀錄至今未被打破。儘管如此,交通建設仍激起短期反彈,選前聲浪擴大。2006年,郝龍斌競選市長時,開車人就大聲抗議,要求拆除羅斯福路公車專用道。郝市長上任後召開公聽會,保住了羅斯福路這一段,卻宣布停建忠孝東西路專用道,理由是「早蓋8年」。其實,無論是捷運、巴士、汽車或機車等,都只是機器,並不是人本身,交通建設是讓個人選擇最有利於己和城市的交通工具,因此採取有效政策,使個人放棄使用汽機車,改乘大眾運輸,並不針對任何交通族,只是改變個人的行車習慣,以建設花園城市,舉世皆然!尤其在台北,機車數量龐大,在車禍率中占7成,死傷的都是中低收入家庭。表面上,基層百姓受益於機車的低成本,實際上卻生活在擁擠、混亂、危險和低生產力狀態,一旦出事,龐大的醫藥費不堪負荷,更加重社會階級的兩極化。因此,大藍圖是限制汽機車的使用,鼓勵改乘大眾運輸,讓普通家庭獲得寬敞、安全和綠化的環境,一如上億豪宅的周邊,並推動知識和服務產業,逐步取代汽機車的經濟鏈,以提高國民所得,實現社會平等。郝龍斌不解交通大藍圖阿扁和賀陳旦啟動的交通建設,具有遠見,馬市長繼承了政策。遺憾的是,郝市長不瞭解大藍圖,所謂「早蓋8年」不成理由,因為交通建設本該為10年後準備。例如,十大建設中的南北高速公路剛蓋好時,路上車輛稀少,難道能說「早蓋10年」或者「效果不彰」嗎?類似錯誤也發生在敦化路自行車專用道蓋了又拆,其實只要到自行車名城阿姆斯特丹,就可瞭解自行車專用道蓋在人行道一側,而不是放在汽機車道一側,造成自行車與汽機車爭道碰撞的情況。台北市民難道要支付7000萬的公帑,只為了讓市長獲得基本常識嗎?從主客觀條件評價,以城市改造、社區意識和領導親和力等三項指標,個人認為,總分最高的是馬市長,其次是阿扁市長。柯市長上任後,首先就是拆停建的忠孝西路公車專用道,原因是選前又鬧起來。其實,如果當年郝市長頂住壓力,完成並投入使用這一條專用道,大眾運輸會更完備,也不會有後來的問題。柯市長立刻拆,說呼應民意,其實是城市改造中反彈的小民意,卻破壞了大藍圖,反映他其實沒有大藍圖。副市長林欽榮解釋,拆除是為了以後台北門面的改造;交通局長鍾慧諭則說,以後這裡還要建造更好的公車專用道。兩位專家其實有大藍圖的概念,不敢昧著專業良知謊稱拆是為了「交通順暢」,而是轉個彎輕聲替老闆圓場。至於柯市長的成敗,目前言之過早,不過,以他比阿扁還要強的自負,以及對議會的輕忽,未來4年將是多事之秋。(作者為資深媒體人)
C5664A5EC67132CD
C5664A5EC67132CD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